优秀学子
邹昱帆

复旦大学

周颖嘉

复旦大学

陈琦

浙江大学

林锦

南京大学

陈铖

南京大学

万会敏

浙江大学

高考不报名,怎么能“失信”?

人气:发表时间:2021-11-24 10:58:29

    近日,针对网友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对不值得信任的未能报名高考考生的处理”的建议,广西招生考试院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回复:“对未能报名高考的学生再次参加高考应采取进一步的限制措施,社会、学校、家长的承受能力和认可度,学生和其他各方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地方法律政策进行整合,从而充分保障学生公平教育的权益。"

 
  其实考生被高校录取后放弃报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高考已经从“要不要上大学”的竞争变成了“上什么样的大学”的竞争。对录取结果不满意的考生,必然会“挺身而出”到高校。近年来,一些知名大学出现了考生放弃录取资格的情况。比如2021年福州大学119名新生放弃录取资格,其中一半是内地考生。当然,放弃录取资格并不意味着放弃高等教育。有的考生可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有的则选择复读,“明年再战”。
高考不报名,怎么能“失信”?
 
  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有观点认为,“未注册入学”构成排挤他人入学机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出于这种心态,就有了“处理未报名考生”的建议。
 
  但以“失去信任”来评价未报到录取的考生,显然是不公平的。在现行高考制度下,高校根据考生的志愿和考试成绩实行录取,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被心目中zui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录取。虽然平行志愿等措施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录取机会,但zui终考生只能拿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报名入学前,考生与高校之间没有明确的合同关系,自然也就没有“失信”的情况。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逐渐成为历史。一方面,一些省份试图在某些科目上给考生很多机会,把zui高分纳入高考成绩;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考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提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高考成绩,争取被自己喜欢的大学录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录取机会会被放弃,但高考作为一种选择性考试,这样的规则应该得到尊重。
 
  但是,允许考生放弃录取,通过复读的方式在明年重考,并不意味着公共教育资源要继续承担这些人的教育责任。现实中,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多年来一再提出要求,但仍有一些公立中学招收复读生。为了提高shengxue率和名校数量,一些复读学校会毫不犹豫地用高额奖学金诱惑高分考生复读。也有考生成为“复读专业户”。看到复读nenzhuangqian,他们选择“不读就录”多年。这种情况违反了教育规律,造成复读学校恶性竞争,从本质上浪费了教育资源。
 
  2001年,教育部取消了高考考生“未婚、25岁以下”的限制。考生不分年龄均可参加考试,体现了高考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平等对待应届考生和社会考生,是高考制度中“公平选人”的应有之义。
 
  高考制度改革始终在路上。针对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的变化,也要积ji调研,精心规划制度。比如有人建议,参考国际大学录取的成熟经验,实行“正录取”“补录取”制度,这样一旦有人放弃录取机会,补录取名单上的考生就能自动获得补录取机会。有关部门应认真听取这些建议,完善录取制度。当然,高考制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全身。所有的调整都要充分吸收社会的意见,考虑学校的可操作性,不断探索,循序渐进地完善。

 

无锡校区报名热线:
0510-85068099 18961718099

徐州校区报名热线:
1599685881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无锡市金榜文化专修学校 苏ICP备20020488号-1